• 校园资讯
  • 校园专题
  • 社区站务
雁塔社区 >> 溪涧草堂 >> 浏览帖子
  
新帖 人气 热门 在线 帮助 关闭左侧栏
何以成园——园林先谈
浏览:3981  回复:0
幼儿园扛把子 2017/10/23 21:28:21 编辑 1 楼


引言:研读童寯先生的《论园》,如有所悟稍作摘记,从园林发源、园林物质要素、抽象化构图方式与思想精神、主体人物、深远影响、现状等方面介绍园林之状,以明园林事宜之体悟,以志园林之拍案惊奇(主要为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之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之发端与文章内容

华夏文明,以农立国,园林虽然是占据文明顶端的果实,枝干却是根植在土地中,山野园林始于农作与陶潜描绘的田园。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地,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世外桃源。逐渐演化为在城市囹圄中建造身心解放的场所——城市山水。

而中国的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最为具有文化代表性也具有最高的艺术成就。以江南园林为题,江南园林的兴盛为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一为江南为鱼米之乡,又得沿海丰湖之利,衣食丰足,商贾往来,厚实的农耕鱼耕文化氛围以及不断积聚的经济基础,为艺术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江南据东海一隅,多远离中原战祸,晋室南迁,贵族仕人南渡,带来了华夏文明之火,在这片土地兴盛繁衍;再者为江南气候温和,自然风光绚丽,为江南城市与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优良氛围与生长所需的琼脂营养。(自然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而江南私家园林本身,作为中国传统的文人园,更加需要有文化要素的植入——大至闲情雅致的生活品味把持、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儒道精神追求,小至园中诗歌曲作与山水墨画的文人日常、寓乐于游的士大夫阶层志趣,都要求创园者与持园者需要具备文人墨客的艺术素养。以至于合格的园林应出自合格的山水画家之手;园林的名应具有文化的内涵,园林特色与主题应具有文化的高度与艺术力;园林的创作手法自然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性。

本篇旨在部分地讨论存于江南园林的物质要素(并做法讲究、理由规律),以为设计实践作基石——从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方面,包括叠山理水中的土石、水面水体,以及植物、建筑等要素来论述江南古典园林:

建筑

如江南园林的墙,多刷白,少直行,曲折婉转,于庭侧或山边或林中停止,而墙的断续可接,分隔延续等以及功能灵活多变,搭配着绿叶、青瓦、木作等以形成功能兼具符号性的文化构筑与艺术想像。其本身的组构就符合了中国式古典审美,追求质朴与本真,一组景无论从形态、质感、色彩以及灵动方面都包含了对比与变化,符合审美的规律。

又如园林中的建筑、廊桥,多为江南古典的木构与砖石构,其形其质其色各方面不仅符合上述的美学构成的基础,同时建筑之艺术相对于墙以及附属(漏窗、门饰、券洞、屋宇门楼、山墙等)具有更高的集成度与综合性。其类型依据不同的功能分为亭、台、水榭、石舫、厅、楼、阁等并属以不同的建筑等级、规模与形制(这种形制是与构造以及附属文化力相勾连,不做深究)。

江南园林建筑表现为:活泼、玲珑、空透、典雅,不仅接续江南建筑的淡雅格调,也沿袭了苏派徽派(香山帮)不同派系的特点。同时,江南园林单体建筑的形制不同于北方建筑、岭南建筑等而散发着特有的气质:契合自然、自由活泼、变化多样。

植物

同时还有作为园林一大内容的园林植物。

对植物的选择当然需要综合性的考虑,不仅要涉及气候、土壤等植物的自然属性,也要设计不同植物的人文属性(自然之物如花草树木被赋予人文的色彩,与艺术与人文相作用并不是中国独有,却是东方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在不同的文章记载中,着重描述了留园大榕树的与全园历史关系变迁与对景观与园林文化性的控制力与重要程度,可以为园林中植物角色的突入佐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园林的植被是分层级与分类别多样组构的,很难说存在一种基础性的覆盖物(大概是泥土)。

解读大多数园林是以区域与景点划分,当然不同的区域,所用的植物是不同的,也反映了园林多样化组成与多重性。对于植物的选择,包括松柏、古榕、杉、梧桐、芭蕉、榆、柳木、竹子、菊、兰、荷、桂、梅、茉莉、秋海棠、李、紫藤、等从乔本植物到花卉种类繁多,甚至许多经济农作物如稻麦、芍药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们的搭配与存在使得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出现不同的祭、游、赏、甚至农事活动(祭未考究),为园林增添四季活力与感知变化。植物不仅是园林的活体也是存在的主体之一。

但现代的园林设计中,植物搭配逻辑是否不同?植物的审美方式,组景方式是否不同?应该是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植物的生长周期、培养方式、传统的继承与革新、与人以及其他物的互动,是园林学应该考虑的出发点。

山石

提到植物,不得不提到人工山石水湖渠沟等。

不同的园林依据土石水体比例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特征。所谓因地制宜,土多石少与土少石多需要不同的处理手法,垒山或是叠石形成不同的思路。而石与土比例的不同形成不同形态、体量、植被面貌的人工山体,对园林的大格局有重要的影响。山体又与水体一道同时考虑,依据原有的条件整体设计,中国文人园多因势利导,而不以人工之力全力颠覆原貌,亦是不以人力搏自然,故也往往强调人工处理中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同时,特别提到园林的“石”之文化尤为丰富,不仅表现为中国文人爱石赏石,也表达了石文化在园林中的重要性。大至园林假山,小至石景盆栽,中国文人对石头艺术涵盖了绘画、把玩、珍藏、组景。

《论园》一书也提及太湖石,黄山石的不虚之名,山石形态以瘦、漏、奇特为佳的评判标准。也道出一座假山成为全园主题的可能性。关于假山湖石,亦与历史人文地缘相互补益助力,以至于北宋因石亡国更加增添了艺术感染。

对于奇石假山,亦有其存在的历史性意义——不仅作为对自然山岳洞穴间峡的主观化的模仿,也作为人类雕刻的艺术品(其微缩、抽象、可体验的艺术力丝毫不亚于西方现代的雕塑作品,同时极具感染力)回应人类艺术中微缩的盆景手植,回应现代人们的植物盆景与石刻盆景,园林的假山石刻,不仅可观可赏,更多一份可游可栖的相互作用。这种园林独有的生命力与艺术手法仍可以在未来延绵不绝。

水体

叠山理水不仅涉及山体,也包括水体的处理。

水体的处理又存在许多不同的处理手法:聚、分、显、藏、扩、收等等,无不体现了丰富多变的性格与自然相仿的特性。

关于水体,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最具有代表性,苏州城(平江府)本身属于江南水乡的典型,城内水网交织,水道密布,成为私家园林的最初水源,《中国建筑史》所言:江南之园,园园皆有水。

并置理水手法小园以聚为主,以分为辅,不同的聚分手法,是为创造烟波浩渺平江、小桥流水池塘、山谷溪涧灵泉等不同微缩化的人文自然景色与场所感,自然以上需要结合植被、建筑、山石的设置,创造一个集合的场景。又经常采用桥廊建筑与岛屿土石分割与处理水体形态,岸的形态,水口的形态等。

园林整体构图

园林同样是一个构建的过程,现代的设计全过程与古代已发生很大的区别。我们需要认知的议题是:需要考虑从何处入手并思考园林主题、特色、整体环境?如何入手(借鉴与创新)园林的整体构图与细部?如何呈现构思与修改全过程以及结果?真实的构建成形过程如何?

整体而言,把整个园林当作一副立体的山水画,那么,水体是这幅画中需要尽力留白的部分;山体是园林的主体体量,《中国建筑史》书道:山体提供了可观可游可居之处,也是建筑与园林构筑的基础。

而园林的整体布局技法又超出画匠挥洒画面的布置:主题多样又特色鲜明、空间阻而不闭塞、欲扬先抑的体验感、曲折迂回的路线、实体与空间的得当尺度、余意未尽的联想、适当灵活的借景——实质即为“可游”特性的考究。而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一大不同便在于此,日本园林更小更凸显整体画面感,更强调静态的景致与心境,更接近禅宗的内涵。

人物

不论园林是一个实用物还是一个艺术品,都需要与人互动,建立相互的关系,并且这层关系应该是变动的。需要认识:人如何与园林进行互动?设计人员与园林的先验性互动与图纸层面互动是怎样的(关系)?园林的体验如何改善与定位?

在增加了园林设计与体验主体——人的要素后,园林中的空间感、场所感、整体性、尺度、意境诗意便融入到每个单体物的形态、颜色、质感等的内涵中,也融入到它们组成的集合体中。此处仍应该强调“微缩”一词,园林的整体性需要根据使用要素的控制性变化而得到保证,整体园林应呈现为“盆景”的逆微缩——放大,风格的稳定性使其成为地域时域浓缩的精华。

人物的引入也需强调园林的体验为主的整体性,不同的场所与不同的子场所,需要我们用整体的视角去对待:它由水木石花建筑组成,同时也组成了全园的一角。是用组构论来看待整体构成。也需要辩证的创造园林的各个部分。

对全园空间要进行整体的梳理:空间的对比与序列,空间的多样与丰富层次。对全园的路径进行整体的规划:诱导游览,道路回环,行进曲折,感受多样(空间与实体)。以上对主体要素的纳入分析,使得全园的景点欣赏的共时性已经向历时性过渡。

园林惊奇

园林之继承与创新,需要我们极大的想象力与实践力。乌托邦的王国中自有众多的乌有园,它们散发着核心的“不务实”的精神。同时历史的故事又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留下集大成或另辟蹊径的造园故事。

提了人物,便不得不提园林的故事与小道消息,历史无数的故事,在园林发生,无数的故事同时又是关于一座园林本身的。不同的园子有不同的起源:发自佛寺,出自文豪,建于阖闾…不同的园子又有不同的命运与归宿,成就了园林的轶闻趣事。

园林中人物的活动便又是组成惊奇的另一方面。有传云:一夜之间的院子,因为坛子的搬运,变成了荷池;流觞曲水的典故让园林变为水网历历在目;曲院风荷的舞台场景…以上,为我们灵活处理园林提供了借鉴:石块、盆景与植物的(机械搬运以及数字化控制)移动,景致的动态化与异化是可能的;场地的另用与再利用是可能的;步移景异、虚实相生、人物与故事安排、情景生活剧的出现是可能的;甚至园林功能与形式与组构的异化是可能的,园林生活的重组也是可能的。

面对古老的园林,植入鲜活的生命是未来的必不可缺与急迫的工作——园林已成为现实生活与虚幻体验的舞台剧式的中介。在立体画中看画,在立体景中看景,在生活所中看景情剧,同时体验诗里诗外、书里书外的情节与场景、氛围,也造就一个园林与人的互动。

关于园林的其他实体物质,或可作为文化图符,或可作为园林意向符号,或可作为欣赏的艺术品把玩的器物,流传并发扬。如门洞、隔扇、漏窗、各式样铺地(花街铺地等)、瓦作(瓦当、屋岭)、大小木作、砖饰、盆栽、佛像、雕刻、假山石、瓷缸、以及涉及建筑方面的飞檐、马头墙等构件都成为审美的趋向与艺术珍品。为园林艺术之惊奇增添色彩。

新解思想袭承与精髓

江南园林创造的文人园从来离不开文人仕族,离不开文化性与文化的介入,离不开文化的情怀。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美学潮流。

中国造园史出现了众多的名家名作:李渔、计成、袁枚、文徵明(拙政园)、戈裕良等等。

关于造园方法:《园冶》记述了如下原则:巧于因借,全天逸人,精在体宜,奥旷兼用。这是儒道思想下的文人群体的“城市山林”,也是作为画家工匠身份的文人理性。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早期的浪漫主义。(待补…缝缝补补又一年)

中国造园艺术是古典生活艺术的集大成者,园林的变化多样的性格与体系化是一对辩证却不矛盾的概念,一道促进园林的成熟化。不同园林的特征是两者博弈与妥协共存的结果。可以设想,如今的城市亦不啻为现代人生活的巨大丛林,见证多样化的城市丛林:桥、水、花园庭院、楼等等,期间不乏变化的错综复杂,也不乏规划的定式至墨守成规,但如何构筑城市园林是不同于丛林的一个更困难的命题。

对于未来的园林与园林城市,暂未有可循之路,城市的性格中有与园林不同的特质也是十分头疼的本质。但可以断言的是,园林的变革是与城市的变革一起讨论的命题。

中国园林在东亚

中国园林之影响深远,表现在文化背景支撑、文化与思想传播、园林具体手法的袭承等等,影响地域上包含了东亚的园林体系脉络构建,并生发出众多的新分支。对园林与文化的比较、借鉴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资料。

中国园林对东亚园林文化有巨大影响,关系好比于东亚文化起源于中国却又各自延续,发展出特征鲜明的独具一格特色。

也突出表现了明清时期繁盛的江南古典园林不同于日本园林的:园林功能的生活化、造园要素密集化、造园手法精致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园林主体阶层的不同,以及园林主体所接受的生活等人生哲学各异,在宋末,在明末对儒道的解释与理解也分道扬镳。

中国式园林可游可居的特色,以及之后更趋大众世俗化,不同于日本大多数园林依附于寺庙神社,更注重禅宗修行的属性。禅宗与枯山水,是日本山水文化与园林的代表。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倡导人们反省、深思、顿悟、感知、用心等,也与日本人的性格相契合。枯山水无色无花,却能够在其中实现超脱与感悟。如庭院的立场:其一作为自身心灵的表现,其二作为待客心情的表现。设计的园林与自己的修行是一致的,无法超越,类似于因果,这是一种恒持与修行。

寒川神社⛩:树林不被建筑挡住,重新挖掘池泉,游客巡回池水,设置禅之庭的跌落瀑布,土桥石桥,横向开口的窗户,设置闻雅乐,赏舞跃的石舞台。忘却日常的生活方式。

旷世遗憾

中国古典园林留存不易,期间有诸多历史的综合原因共同作用。

一方面因为私家园林不对大众开放,而家道的兴衰关系着园林的命运(引述:或当门厅中落,无力维修,就任由亭台颓败,花木荒漠,以致逐渐沦为废墟湮没。)园主的频频更替导致园林的变易,而失去打理的园林,缺少生活的烟气便易于倾覆。同时天灾人祸也是园林的大害。《论园》指出,园林之不易留存,宋代、明清园林多已成遗址。坍圮、兵祸、火灾都是园林衰亡的原因,不幸的是,江南园林多毁于太平天国之役。

江南园林名录:(民国)

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环秀山庄、怡园、西园、沧浪亭、网师园…

扬州:何园、徐园、平山堂…常熟:燕园、虚(雨郭)居、壶隐园…

上海:内园、豫园、青浦寺、吴江寺、哈同园…

嘉定:秋霞浦…

无锡:寄畅园…

太仓:半园、南园、亦园…

南翔:猗园…

南京:愚园…

嘉兴:烟雨楼、落帆亭…

杭州:西泠印社、三潭印月等…

文章注:杭州风景自古与苏州并称,而今商业浸染市政西化,园林逊色。

结语:本文旨在从园林发源、园林物质要素、抽象化构图方式与思想精神、主体人物、深远影响、现状等方面介绍江南园林园林之状与特征,对其认知亦为有限。

中国古典园林横跨不同的时期朝代、地理位置、思想精神,衍生出不同的园林形态与类型,本文以元明清江南园林为主角进行了不够全面之剖析,实为机械式的讲解与说明以使读者有个初步印象。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演变、作用,以及更加具体详实生动,对比性的解说,有待后续的连载。
表情

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
©20014-2015 雁塔bbs 站
站务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14-2015 www.xijianda.com Processed in 0.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