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简介
  • 浏览:2513 评论:26 人

  • 首批开办暖通专业的学校除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工学院。
    东北工学院1955 年毕业的第一届本科生是我国最早毕业的本科生,哈工大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于1956年。1955年以后哈工大培养出来的温强为、张福臻、王建修、陈在康分别在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56)和湖南大学(1958)负责筹划创建新的暖通专业学科点,这就是高校同行中常说的暖通专业“老八校”。
    哈工大的土木系后来单独建立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其暖通专业也就随同调整到哈建大了。东北工学院的建筑系调整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暖通专业也随同调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太原工学院则分别改名为现在的重庆建筑大学和太原工业大学。
    暖通专业创办初期,由于没有经验,一切都先从苏联照搬过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参照苏联模式制定的,教材也是把苏联的翻译过来使用,来不及翻译的则由哈工大影印原版书作为内部资料供各校教师参考自编讲义。经过几年实践,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计划总学时太多,教学内容也有很多不切合我国具体情况,特别是在1958年全国掀起教育革命,各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有关土建方面的课程,如:结构力学,工程结构,测量学等都被砍去,供煤气也被分出,供暖通风由一门课变成了供暖、工业通风和空气调节三门课。这个时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也是各校自编讲义,专业名称改为“供热与通风”,后来又叫“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 






    直到1963年,在全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暖通专业经历了一次规范化的整顿。在建工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制订了暖通专业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审了一整套暖通专业适用的“全国统编教材”。成了以后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设立的新起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始设置空调技术研究所(现发展为空气调节研究所),有专门的研究人员从事空调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暖通专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1997年统计数据,十几年的时间由原来的八所猛增到五十八所高校设立了此专业。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科学和规范设置本科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对原有专业进行了大幅度削减,将原来的504种专业减少至249种。将与我们专业领域相关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和“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合并,并改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执业身份是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进入21世纪,随着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又得到迅猛发展。全国现有大中小型设计单位近万个,1/4以上能作空调设计。高等学校中设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校已从原来的八所发展到2004年:博士点8个、硕士点24个、本科点116个,每年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近万人。这些毕业生成为推动空调事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力量的补充来源。 
    据暖通专业网调查研究显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是未来需求旺盛的专业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市场需求排在前二十位的热门职业,空调制冷人员排在第12位。
    制冷空调在其他国家也是就业热门岗位。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或动力部门工作。可在设计院、建筑环境设备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城镇物业管理公司、燃气公司、政府的城镇规划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智能化管理、设备开发与代理。也可在相关的科研、教学等单位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配比例如下:(根据上海理工大学暖通毕业生就向统计)    

    外资企业:38%    国有企业:27%    私营企业:15%    事业单位:11%    政府机关:8%    自由职业:1%




    建大只有守住特色才能不断发展,土建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建大的建环历史悠久,这个专业的基础是很厚实的,现在建环教研室的师资也在慢慢加强,不要忘记建大是全国设计院里面的三大帮派之一。我们要继承建大优良传统好好学习,不负母校的栽培。虽然你总抱怨母校的诸多不足之处,但也要想想她为你做了多少好事!




    建大建环专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于 1953 开始设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专业,我校是全国当年最早设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专业的八所院校之一。 

      20 世纪 50 年代 ,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专业在 1956 年由原东北工学院的供热供煤气与通风专业为主迁至西安在我校组建而成。同年暖通教研室成立。 1957 年教育部聘请前苏联专家、著名暖通教授马克西莫夫博士来校任教, 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供热通风事业的拓荒者。 他们已经成为当代我国暖通行业的学术泰斗和领军人物,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59 年我校暖通实验室建成,成为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的亮点。在国内,空气调节方面的教材采用了马克西莫夫博士与我校教师共同编著的《通风工程》讲义。 

      20 世纪 60 年代 , 随着暖通专业的发展,我校教材建设有了大的发展。早在 1961 年,我校叶龙教授、王亦昭教授、马仁民教授编写了教材《采暖与通风》(上、下册),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并被全国兄弟院校所采用。该时期的空气调节方面的内容仍在通风工程中。 

      20 世纪 70 年代 , 1975 年马仁民教授等编写了教材《通风工程》,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7 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后,空气调节内容从通风工程中分离出来,同年《空气调节》统编教材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校马仁民教授等参编。我校教师李海林科研成果《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湿度简化计算方法》被编写进《空气调节》统编教材。 1984 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 世纪 80 年代 , 1980 年马仁民教授作为主编编写了教材《空气调节》,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1 年由清华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等四校合编的教材《空气调节》,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校马仁民教授等参编。 1985 年四校合编的统编教材《空气调节》(第二版),在冷负荷计算方法上,引入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我校戴庆山教授、李海林教师参加)的科研项目“建筑物冷热负荷设计计算新方法”的科研成果,教材中介绍了谐波反应法和冷负荷系数法。 

      20 世纪 90 年代 , 1993 年我校田忠保教授主编的《空气调节》教材,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冷负荷计算方法介绍了冷负荷系数法,新增了均匀送风、吸风的理论解析计算法等特色内容,并首次在教材上附有习题与思考题。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专业的调整合并, 1998 年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同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授予权。 

      进入 21 世纪 , 在专业更名调整的基础上,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对《空气调节》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主要体现在空调负荷计算的内容分离到《建筑环境学》技术基础课程中,而热湿交换的内容分离到《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技术基础课程中,即将本专业具有共性的理论知识抽取出来,建立新的技术基础平台课,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面,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加深、拓宽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了学生辅修课建设。为此, 2001 年我校 李安桂 教授编写了《特种空调机》(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学生配套选修提高课教材。《特种空调机》从另一角度拓宽了《空气调节》的内容广度和深度。 王智伟 教授组织编写了《建筑设备施工与预算》、《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经济与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及测试技术》、《空调用制冷技术》等一系列教材。 2005 年我校 王怡 教授、 赵蕾副 教授参加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系列专业教材中的《空调工程》教材的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将于 2008 年出版李安桂与 Philip Jones 合著的《建筑物通风设计原理》。 

      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上看,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我校 2001 级张新记同学获得了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 “人工环境杯”大学生竞赛一等奖 。 2005 年,我校建环 2001 级学生张新记、邱少辉、何媛等 3 名同学共同完成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工学院办公实验大楼空调系统设计”获得了第四届 “ MDV 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学生组杰出奖 (一等奖),这是我校建环专业学生首次参加该项目的比赛。 2006 年建环 2002 级学生王国栋、王燕获第五届 MDV 美的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一等奖 ,为此我校 环境学院获特别贡献奖 (全国只有我校与同济大学获此殊荣), 2007 年建环 2003 级学生陈小慧、杜青获第六届 MDV 美的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一等奖 。此外,在历年陕西省土建学会组织的 “优秀毕业设计竞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 ,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上看,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我校2001级张新记同学获得了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人工环境杯”大学生竞赛一等奖。2005年,我校建环2001级学生张新记、邱少辉、何媛等3名同学共同完成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工学院办公实验大楼空调系统设计”获得了第四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学生组杰出奖(一等奖),这是我校建环专业学生首次参加该项目的比赛。2006年建环2002级学生王国栋、王燕获第五届MDV美的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一等奖,为此我校环境学院获特别贡献奖(全国只有我校与同济大学获此殊荣),2007年建环2003级学生陈小慧、杜青获第六届MDV美的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一等奖。此外,在历年陕西省土建学会组织的“优秀毕业设计竞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李安桂近三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来源 
    经 费(万元) 
    年 限 
    参加形式 
     
    村镇住宅设备标准化设计技术与软件开发 
    纵向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800 
    2007-2010 
    负责人 
     
    “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纵向 
    国家教育部 
    50 
    2005-2007 
    个人 
     
    基于竖壁贴附射流的“空气湖”通风模式研究 
    纵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5 
    2008-2010 
    负责人 
     
    多元通风气流组织的增益模式分析 
    纵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2005-2007 
    负责人 
     
    可持续城市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纵向 
    欧盟国际合作项目 
    59.6 
    2005-2007 
    负责??